明成祖朱棣“靖难之役”为何能成功?
明成祖朱棣“靖难之役”为何能成功?
建文元年(1399年)至建文四年(1402年),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帝位而发起了战争,史称靖难之役,这场战役源于建文帝的削藩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。
建文帝即位后,发现各地的藩王势力较大,感觉威胁到了自身的统治。于是就听从齐泰,黄子澄的意见,一口气削了周王,齐王,代王,湘王,岷王等五个藩王。
当时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深感危机,通过装疯争取时间,调派亲军。先后控制了北平城和北平周边地区。随后击败了耿炳文和李景隆。虽然一度在山东济南,东昌受阻后。迅速调整策略,于建文三年(1401年)冬南下直趋京师,先后攻占了灵璧,扬州,镇江等地。兵临京师金陵城下,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降,朱棣率军进入金陵,建文帝不知所踪。靖难之役以朱棣夺得帝位而告终。
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成功,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:
一是朱棣军事经验丰富。朱棣驻守北平将近二十年,期间和北元多次交战,在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。同时,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,手下都是精兵强将,还有一个智囊——道衍和尚姚广孝。在靖难之役中,朱棣多次发挥他的军事天赋,多次击败朱允炆的南军。极大消耗了南军的有生力量。反观朱允炆,成长于深宫之中,缺乏相应的军事经验,所以在他的指挥下,南军败多胜少,直到朱棣攻占南京。
二是朱允炆优柔寡断,心慈手软。在靖难之役中,有一场名为东昌之战的战役,这场战役本可以直接击杀朱棣的,但建文帝朱允炆害怕背上杀叔父的恶名,向前线将士下诏不准杀朱棣。这束缚住了前线将士的手脚,既不敢杀害,又难以活捉,只能放任自流。对敌人的软弱就是对自己的残忍。最终建文帝自食恶果,丢掉了江山,丢掉了帝位,自己也不知所踪。
三是洪武朝杀戮功臣宿将过多。朱元璋为防止武将对明朝后世江山的威胁尽可能多的进行了杀戮。但这也产生了一个后果:建文朝无将可用。在平叛朱棣时派出的耿炳文,李景隆。不是年老体弱,就是纨绔子弟。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朱棣的对手。盛庸,平安之辈也才能平平,难堪大任。最后还是那个纨绔子弟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,放朱棣进城的。
靖难之役看似是偶然胜利的,实际这当中潜藏着一定的必然因素。历史进程的推进是多个必然因素相互叠加的过程。靖难之役也是历史上少数几个藩王反抗帝王成功的例子。靖难之役后,朱棣登上了皇位,开创了永乐盛世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