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网红”雷军,还会有2.0版吗?
“网红”雷军,还会有2.0版吗?
酷玩实验室原创作品
最近互联网最忙的人是谁?
不是五星上将麦克 · 阿瑟,不是吗喽嘴替奥德彪,而是雷军。
全网粉丝 5000 万,一场直播(SU7Pro 首秀)3900 万人围观;
穿一件小米工服,上架即售空,堪称行走的种草机;
凭一句 Are you OK 跻身华语乐坛热门金曲榜,力压韩红、凤凰传奇,成为《歌手 2024》摇人榜第一;
人们在雷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排着队,拿着期待的号码牌——小到眼镜、羽毛球,大到房子、养老问题,都希望雷总躬身入局,给这些行业一点小小的 " 米式整顿 ";
有人建议雷军,账号这么火,考虑一下带货吧。
这边有人代雷总婉拒了:" 谢谢你的仨瓜俩枣 "。
那边便有人盯上了这条赛道,通过模仿雷军,一条视频点赞过 8 万(该账号目前已改名,并删除了相关视频)。
在中国商业史上,一个连普通话都不标准的企业老板,居然拥有了大明星一样的流量号召力。放眼全球,恐怕只有马斯克可与雷军一战。
一条推特就能搅动全球科技圈、汽车圈、互联网圈的马斯克,今年 4 月直接将美国特斯拉的营销团队一锅端了,理由是广告过于平庸。
但实际上这大概率是为了省钱。
以车企为例,根据「Morketing 研究院」的统计,2020 年度(或财年),特斯拉的营销支出超过 200 亿元,而咱们熟悉的蔚来、理想,李斌、李想在台前更加活跃,其品牌的营销开支也更低。
相比之下,传统 BBA 的营销费用普遍在 300 亿以上,丰田集团更是花了超过 1400 亿元打广告。
真金白银面前,很多公司的老板、高管都坐不住了。
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、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、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等车圈大佬,连夜开通短视频账号,并亲自下场拍视频。
甚至连大洋彼岸的贾跃亭也开始考虑,要将个人 IP 商业化。
往日只会出现在新闻里的人物,现在开着直播叫你点点关注,偶尔还有游艇刷过,是短视频时代的魔幻现实。
在质疑、理解、想成为雷军的路上,有人成功了。
比如周鸿祎,靠 "360 大楼车展 "、" 北京车展爬车顶 ",再到 "990 万卖迈巴赫 ",赚足了关注度。
也有人失败了。
比如百度公关负责人璩静,靠金句出圈了,也卷铺盖走人了。
学雷军当网红,可操作性到底有多高?
雷军的成功,很难复制
互联网习惯把雷军称为" 爽文男主 "。
开局一个小镇青年,高考成绩能上清北,为了和好朋友有共同话题,报考了武大的计算机系;
上大学之后,拿遍了武大的奖学金,随手写的代码,还被编入学校教材;
闲来没事捣鼓的加密软件、杀毒软件,后来帮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;
毕业之后加入金山,29 岁成为金山总经理;
金山上市,财富自由的雷军玩票性质的投资(不看懂不懂,只投熟人),竟然投出了拉卡拉、UCWeb、凡客诚品、欢聚时代(YY),出走半生,归来竟成亿万富翁;
41 岁成立小米,9 年时间,将公司送进了世界 500 强企业行列;
52 岁启动小米汽车,3 年时间打造了爆款新车 " 小米 SU7"。
这一路升级打怪,说起来云淡风轻,但背后都是雷军超越常人的努力和拼命。
上大学时,他用两年修完了大学 4 年的课程;
在计算机还是个稀罕玩意儿的年代,雷军写代码,是靠蹭微机课上同学的电脑;
在金山,他用 3 年时间开发出 " 盘古 " 组件,结果不敌微软,又搞出了金山毒霸、游戏来为金山续命,当时,雷军一天工作 16 个小时,是出了名的 " 中关村劳模 ";
创办小米时,雷军用一年时间,硬生生从一个硬件门外汉,造出了第一台手机;
到了造车,雷军再一次 All in。
按理说,到雷军这个级别、身价,他完全可以每天滑雪、打高尔夫,做个富贵闲人,或者只出席一些重大场合,做一些关键决策就行。
但实际上,雷军比打工人更像个打工人。
他在新疆路试,在发布会上发言,在手机上市时趴在地上自己拍照片,在小米汽车的工厂穿梭,在短视频、微博、小红书上回答网友的问题。
你说他接地气吧,他一出手就给武大捐款 13 亿。
你说他离普通人太远吧,他会吐槽瑞士的饺子太贵。
在小米汽车交付仪式上,雷军更是和每一位车主握手、合影,还为人开车门,像个门童一样谦卑。
这就是雷军的过往。
他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,有着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开局。
但他拥有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勤奋,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,最终登上了高峰。
一定程度上,雷军代表了我们能想象到的普通人成功的天花板。
像雷军一样努力的人,可能没有雷军那么成功;
像雷军一样成功的人,不一定像雷军这么接地气;
不仅接地气,甚至还能和网友打成一片。
当年剪辑 "Are you ok" 鬼畜视频的 up 主,后来得到了雷军的亲自认证," 谢谢你让我一战成名 "。
小爱同学的 " 出厂设置 ",也有 "Areyou OK" 这个梗。
就像现在,你可以叫他雷神,也可以称他军儿。
这种 " 主动到群众中去 " 的方法,让雷军很有路人缘,大家会进一步投射更多的想象在他身上。
于是,过人的履历,以及无伤大雅的官方玩梗,共同组成了雷军今天的 " 人设 "。
而这种 " 人设 ",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背景板——小米。
小米方法论很难被复制
雷军 " 零差评 " 的背后,是小米产品足够能打。
无论是当年以 1999 的价格,搅动智能手机的江湖,让山寨手机无路可走,还是 99 元惊艳问世的充电宝,以及包圆了各种生活场景的米家产品。
小米及小米生态链的产品,性价比深入人心。
因此,在大家朴素的认知里,只要小米一下场,一个行业原有的格局就要重新洗牌,大家不得不跟着小米的节奏卷。
比如小米 SU7 售价公布后,极氪 007、智己 L6 就把价格调到了低于 SU7 的价格。
这也是雷军社交媒体评论区,大家都在请雷军下场,把羽毛球、做眼镜、做养老、做房地产等价格打下来的原因。
而这样的产品背后,还有无数员工和供应链的协同。
在科技行业,小米团队的战斗力是出了名的强悍。从零开始,一年攒出智能手机,三年攒出新能源汽车,并开始量产交付,其中是很多人的不眠之夜。
而性价比,也离不开小米对供应链的把控。
小米汽车与 40 余家产业链企业达成合作,里面有 2/3 是 BBA(宝马、奔驰、奥迪)的供应商。小米汽车还继承了小米集团的数字化管理能力,可以预测市场需求,降低库存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。
如果没有小米公司员工的勤奋努力和供应链企业的完美配合,就没有让人惊艳的小米产品,雷军个人 IP 也就无法立起来。
可以说,一个雷军的背后,是无数个奥德彪的共同努力。
但现在,很多企业家只看到了雷军个人 IP 的成功,却忽略了小米产品本身的实力。
他们忽略了技术研发、产品设计和团队建设,却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网络营销上。
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。
这个时候,个人 IP 的流量做得再高,也无法提升产品销量或企业形象,反而可能一不小心,就会被反噬。
比如 " 真还传 " 的男主罗永浩。
作为初代网红,老罗比雷军更懂如何打造个人 IP,但老罗浪漫主义式的坚持、锤子产品糟糕的品控,让锤子手机不敌市场竞品。
而老罗的口无遮拦,也让他得罪了很多人,包括投资人。最终,锤子手机只能暗淡收场。
IP 是一把双刃剑
历数过去几年的网红老板们,大致可以分这么三类:
一类是无心出名,但互联网盛传他们的往事。
像 " 赚他一个小目标 " 的王健林," 对钱不感兴趣 " 的杰克马," 普通家庭 "pony 马。
第二类是误打误撞出了名,然后享受个人 IP 带来的红利。
其中既有老骥伏枥的一代们。
比如腰带别公章的李国庆,多年幕后无人识,一朝摔杯天下知,现在老李头已经成了嘴强王者,到处喊话,贴脸开大,实际还是想为直播事业铺路。
也有自带光环的二代们。
典型如王思聪,一句 " 交朋友不在乎有没有钱,反正都没我有钱 ",有钱又任性的富二代形象水到渠成,借着这个 IP,他投资、做电竞开局都吸引了大量关注,即便现在低调了许多,仍然能一句话就冲上热搜。
另一位则是和王校长有些过节的汪小菲,一场离婚闹剧,让汪小菲打开了上热搜的任督二脉,隔三差五来个抓马闹剧,上热搜的当天就在直播间卖酸辣粉,甚至前两天领证,还把大头照摆在了麻六记的门口。
进店用餐,送喜糖冰粉,抽象程度直接进入下一个 level。
第三类就是像雷军一样,为品牌服务的 " 网红 "。
比如最近出圈的富三代 " 毛巾少爷 ",爷爷是创始人,爸爸是董事长,叔叔人帅又能干,只有自己干啥啥拉垮。
别人都是家族内斗,他是家族 " 吉祥物 ",靠短视频圈粉的毛巾少爷,也给洁丽雅这个 30 年的 " 老 " 品牌带来了一波新的关注度。
同样出圈的好利来二公子罗成,拍短视频不仅成了生意,也是让更多人认识好利来的窗口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,大家都可以顺着自家的产品定位,把自己打造成网红。
" 能不能做好 " 是一回事儿," 要不要做 " 又是另外一回事儿。
如果你做的是 toB 生意(比如电池厂、材料商),你的直接客户不是个人或家庭,那你不太需要大众传播,个人 IP 还可能会给品牌带来不确定性。
像格力董明珠,个人 IP 与空调这种产品没有必然关联,反而会因为一些花边新闻影响公司股价,得不偿失。
此外,当 " 网红 " 意味着要把企业管理的时间匀出一部分,用于个人 IP 打造,出席各种发布会、名利场,可能会顾此失彼。
比如搜狐创始人张朝阳,2004 年后开始放飞自我,整天跟娱乐明星混在一起,没时间去管搜狐的业务,导致搜狐错失了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的机会,如今沦为 " 二线小厂 "。
最重要的是,当网红,也意味着要承受更多来自外界的凝视。
你的一举一动都将会被放大、解读,这意味着你必须是个完美的人。
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,所有的一切都是 " 精心设计 " 的结果。
人造的景观,即便有现实打底,多少还是有点风险,互联网上今天造神,明天拆庙的新闻屡见不鲜。
所以,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雷军,老板们也没必要羡慕雷军。
与其在镜头前汲汲营营,倒不如沉下心来,把产品做到足够好。
红不红靠命,而产品,可以靠实力。
所以,当产品有了足够的说服力,红,或许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标签: